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(2011-06-28 07:59:58)转载▼标签:杂谈
一 、学生情况分析:
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,上课时能积极思考,积极发言,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。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,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。对位置 、图形、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。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 、迅速,今后要加强辅导 。
二 、教材分析:
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:表内除法,万以内数的认识,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,图形与变换,克与千克,统计,找规律,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。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,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。
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,第一,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,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 。第二,不再明确区分“等分除”和“包含除”,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,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(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;24人租船,每船限乘4人),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。
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,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,再教学万以内的数,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。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:在上一册百以内加 、减法的基础上,教学口算两位数加 、减两位数;教学三位数(几百几十)的笔算加、减法,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 、减法作好准备 。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 、减法,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,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,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。
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,第一,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,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,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;二结合表内除法、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,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,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,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。
在空间与图形方面,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,内容包括“锐角和钝角”“平移与旋转”。与原有教材相比,“锐角和钝角”的认识明显提前了,“平移与旋转”是新增加的内容。在量的计量方面,教学克和千克,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,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,初步建立质量观念。在统计知识方面,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,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,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。本册教材还安排了“找规律”的教学内容,引导学生通过观察、猜测、实验、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。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,同时培养学生观察 、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,发现和欣赏数学美、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。
三 、教学目标要求:
1 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,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,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,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、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,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 、解决问题的能力 。
2 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,会读 、写除法算式,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。使学生初步认识乘 、除法之间的关系,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。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。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 、爱劳动、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、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。
3、使学生会辨认直角、锐角、钝角;使学生结合实例,初步感知平移 、旋转现象;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、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;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。
4 、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—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,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;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 、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;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 、推理 、转化的方法 。
5、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;能人 、读、写万以内的数,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、几个百、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;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;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,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;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,认识近似数,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;会口算整百、整千数加、减法;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,并与他人交流,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,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。
6 、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,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,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,知道1千克=1000克;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,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;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,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。
7、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,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;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,进行加减法估算,培养估算意识;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,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。
8 、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、整理 、描述和分析的过程,了解统计的意义,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;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,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,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;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,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,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。
9、使学生通过观察、猜测 、实验 、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;培养学生的观察 、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;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,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,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
四、教学措施
1、认真学习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》。
2、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,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。
3、认真研究 、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,认真备课 、上课,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。
4 、因材施教,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。
(1)对学有余力的学生,进行奥数辅导,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。
(2)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,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。
5、定期进行测试,及时反馈总结 。
五 、课时安排:
一 、解决问题(4课时)
二 、表内除法(一)(13课时)
1.除法的初步认识
平均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课时左右
除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课时左右
2.用2~6的乘法口诀求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课时左右
整理和复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课时
三 、图形与变换(4课时)
剪一剪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课时
四 、表内除法(二)(9课时)
用7、8、9的乘法口诀求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课时左右
解决问题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课时左右
整理和复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课时
五、万以内数的认识(8课时)
六 、克和千克(2课时)
七、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(一)(7课时)
有多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课时
八 、统计(3课时)
九 、找规律(4课时)
十、总复习(4课时
六 、教学进度表:
周次起讫月日教学内容教时执行
情况
1 2.18-2.24 开学教育;解决问题5
2 2.25-3.2 平均分;除法的初步认识5
3 3.3-3.9 用2~6的乘法口诀求商(一)5
4 3.10-3.16 用2~6的乘法口诀求商(二);整理和复习5
5 3.17-3.23 图形与变换;剪一剪5
6 3.24-3.30 用7 、8 、9的乘法口诀求商5
7 3.31-4.6 解决问题;整理和复习5
8 4.7-4.13 千以内数的认识;万以内数的认识;5
9 4.14-4.20 期中检测5
10 4.21-4.27 整十 、整千的加减法5
周次起讫月日教学内容教时执行
情况
11 4.28-5.4 五一长假
12 5.5-5.11 克与千克的认识;称一称;两位数加减
两位数(口算)5
13 5.12-5.18 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(笔算);整理和复
习;有多重;5
14 5.19-5.25 统计5
15 5.26-6.1 找规律5
16 6.2-6.8 总复习5
17 6.9-6.15 总复习5
18 6.16-6.22 期末检测5
19
6.23-6.29
期末总结
2014学年度下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计划
指导
思想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,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数学 。
教材
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:数据收集整理,表内除法(一),图形的运动,表内除法(二),混合运算,有余数的除法,万以内数的认识,克和千克,简单的推理,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。
学生
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,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 、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;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,有较强的自律性,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,兴趣浓;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,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。因此,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,继续培养学生“倾听” 、“合作” 、“交流”等能力和习惯,养成认真做作业 、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。其次,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,发展数学能力,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,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。
教学
目标知识与能力1 、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。2、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,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 、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。3.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,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。4、初步建立克、千克的概念,渗透数学模型思想。5、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,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。新|课|标|第|一| 网
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,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,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。
情感态度与
价值观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。养成认真作业 、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。
预定
目标及格率均分后20%均分
98% 90 78
教科研课题如何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。
培优帮困
安排单周二培优,双周二帮困。
教学活动
及
具体措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活动,做好笔记,并能与教学相结合 。加强新教学方法的研究,向40分钟要效率,面向全体学生,给学生以充分地关怀,使他们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。
教学度周次内容课时具体时间
1 1、数据收集整理http://www. xkb1.c om 3 2月12日
至
3月15日
2 2、表内除法(一)4
3 2 、表内除法(一)4
4 2、表内除法(一)4
5 3 、图形的运动4
6 4 、表内除法(二)3 3月16日
至
4月12日
7 4、表内除法(二)5 、混合运算1+3
8 5、混合运算3
9 5 、混合运算6 、有余数的除法1+3
10 6、有余数的除法期中考试2+2 4月13日
至
5月10日
11 6 、有余数的除法4
12 7、万以内数的认识3
13 7 、万以内数的认识X k B 1 . c o m 4
14 7、万以内数的认识4 5月11日
至
6月7日
15 7、万以内数的认识8 、克和千克3+1
16 8 、克和千克9、数学广角3+1
17 9、数学广角期末复习1+3
18 期末复习4 6月8日至
6月28日
19 期末复习4
20 期末测试
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
一、学生情况分析:
本年级学生23人,家庭学习环境良好,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%,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。上期考试结果,及格率100%,优生率49%。总体来看,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,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,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 。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,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,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 、灵活。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,听课习惯、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,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。
二 、教材分析:
教学内容
内容:表内除法,万以内数的认识,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,图形与变换,克和千克,统计,找规律,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。
三、教学目标:
1、认识计数单位“百”和“千”,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;掌握万以内的位数顺序,会读 、写万以内的数;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,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,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;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。
2、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 、减法,会进行几百几十加 、减几百几十的计算,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。
3、知道除法的含义,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,乘法和除法的关系;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。
4、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,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,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,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。知道小刮号的作用,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刮号。
5、会辨认锐角 、钝角;初步感知平移、旋转现象,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。
6 、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,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,知道1千克=1000克。
7、了解统计的意义,体验数据的收集 、整理、描述和分析的过程;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,认识条形统计图(1格表示5个单位)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;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,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。
8 、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;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,有运用数学去创造没的意识;初步形成观察、分析及推理能力。
9 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。
10、养成认真作业、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。
11、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。
四、教学重点:
1、表内除法。
2、万以内数的认识 。
3、用数学解决问题 。
教学难点:
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;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。教学用具:
表内除法练习表、万以内数位表 、学习平移、旋转的操作学具 、口算练习表等
五、教学措施:
1 、钻研好《新课标》,精心备好课,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。
2、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,课外尽量不留作业,或只留兴趣性、发展性作业 。
3 、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,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,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,作业布置分层进行,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。
六 、课时安排:
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:
(一)解决问题(4课时)
(二)表内除法(一)(13课时)
1.除法的初步认识
平均分(2课时左右)
除法(3课时左右)
2.用2~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
整理和复习1课时
(三)图形与变换(4课时)
剪一剪(1课时)
(四) 、表内除法(二)(9课时)
用7 、8 、9的乘法口诀求商(3课时左右)
解决问题(4课时左右)
整理和复习(2课时左右)
(五) 、万以内数的认识(8课时)
(六) 、克和千克(2课时)
(七)、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(一)(7课时)有多重(1课时)
(八) 、统计(3课时)
(九) 、找规律(4课时)
(十) 、总复习(4课时)
。